你们学的敏捷组织,其实都错了……
收录于话题 沙龙会安卓版下载 #管理 4个
《中欧商业评论》组织能力标杆企业评选,参赛企业案例提交已进入尾声。我们收到大量优秀企业的组织创新案例,从不同维度,展现了数字化时代,企业组织变革的卓越实践。
在数字化时代,面对高速变化的外部环境,企业应如何强化组织能力建设?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如何打造自己的组织能力?在面对敏捷组织、扁平化组织、阿米巴组织等种类繁多的新型组织结构,企业该如何选择?
我们邀请了本次评委嘉宾,华东理工大学高松教授,BCG董事总经理、全球合伙人阮芳女士、怡安人力资本管理咨询全球合伙人崔世君先生;以及特约专家,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穆胜博士,就上述问题,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给与解答。从实践和学术的视角,呈现完整的管理图景。
Q1:在数字化时代,组织转型的意义和方向是什么?
高松:数字化时代需要组织进行根本的颠覆和沙龙会彩票app重构。
阮芳:数字化转型,将企业从点状结构,转变为面状结构。
穆胜:数字化使连接无处不在。
崔世君:数字化变革,不能局限于技术视角。
Q2: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组织能力?
高松: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能力,简单的说就是“混”“序”的不同结合。
阮芳:组织的成熟,就是人才队伍的不断成熟。
穆胜:创意型组织需要强悍的人才供应链。
崔世君:因时而变。
Q3:现在很多企业在谈论扁平化组织、敏捷型组织,在运用这些组织的时候,企业应注意什么?有哪些常见的误区?
高松:敏捷企业,不需要“巨婴”。
阮芳:回到初心,不要拘泥于形式。
沙龙会iOS版下载穆胜:不要用车库创业的热情,来回避管理。
手动下滑,查看精简版Q&A
Q1:在数字化时代,组织转型的意义和方向是什么?
高松:数字化时代需要组织进行根本的颠覆和重构。
数字化时代的组织转型,最大的意义在于整个组织范式的变革,它不是在原有的组织范式基础之上小修小补,而是需要根本性的颠覆和重构。
这里有两个原因。第沙龙会官网最新网址一个原因是科斯提出的组织边界理论,当市场化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之间是平衡的时候,组织边界就形成了。
数字化时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信息化、数字化,让整个市场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原有的管理的成本,特别是科层制的成本会大幅上升。所以组织如果不进行重构,会受到市场交易成本的挤压。
第二个原因是,数字化时代,整个环境的变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,由于信息迅速的传递和传达,整个社会环境、组织商业环境都会更加动荡。所以在这个时代里,科层制这样的组织的范式,最大的问题在于,应变能力不足会陷入创新者的窘境。
这里说的基本范式,不是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结构,也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敏捷组织,而是要思考组织建构最根本的基石要如何调整。
阮芳:数字化转型,将企业从点状结构,转变为面状结构。
在一般情况下,只要是战略发生变化,组织就会转型,所以数字化时代组织转型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。数字化转型的特殊意义在于,在数字化之前,组织的连接是点状的,比如用户与企业的销售、市场有联系。销售、市场这些部门再和后面的支撑体系相联系。而数字化时代,企业是面状的,企业在做组织转型的时候,需要端到端的去看整个组织的各个价值链条,从业务端到支撑体系端,如何能够支撑数字化的变革。
穆胜:数字化使连接无处不在。
商业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数字化,它以一种网的形式,使连接无处不在,这决定了企业也必须变得更轻、更快、更强,必须用一种数字化的方式去融入商业世界的数字化大网里面。这不仅要求企业走向一种平台型的商业模式,还要求企业走向一种平台型的组织模式,企业组织的每个模块必须足够的灵活。
所以我看到组织转型的意义和方向,与这个时代的脉搏是高度一致的。时代变了,数字化的连接方式要求我们更加灵活,要求我们围绕用户为中心,要求大家以数字化作为一种行动的方向,组织转型其实是一种必然的趋势。
崔世君:数字化变革,不能局限于技术视角。
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技术并非决定性因素,更为关键的是对新世代劳动力的整体规划、企业数字文化的营造以及具备数字化特质的人才的储备与吸引。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,才能在未来以更广阔的战略视角、更敏捷的组织与机制以及更为精锐的人才队伍实现企业的远大目标。
Q2: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组织能力?
高松: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能力,简单的说就是“混”“序”的不同结合。
初创期企业强调“混”。因为在初创期的时候,企业要验证产品模型,要快速学习,多方面试错。这个时候企业要灵活,不要僵化,企业的核心组织能力是创新能力,要不断的尝试。企业可以应用精益创新、精益创业这样的方式,迅速验证产品和商业模型,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能力。
在发展期,说明企业已经验证了之前的创新,现在需要在更大的区域去复制和推广,这就需要组织管理和运营协同的能力,这就是“序”的能力。也就是说企业要能够把现有管理方式,进行相对标准化。这样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复制和在更大的范围内协同起来,这时考察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和运营系统能力。
成熟期,企业该占领的市场都占领了,组织要持续发展,就是“混序”二者的结合。一方面要有序地维持组织的基本运营;另外一方面企业的变革和适应能力,变得极其重要。企业千万不要僵化,要引入组织的变革和创新能力,引入更多的项目,不断的试错,争取发展业务的第二曲线。
阮芳:组织的成熟,就是人才队伍的不断成熟。
一个企业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,分别是初期、发展期和成熟期,不同阶段对于组织能力的要求是不大一样的。
在发展初期,企业组织能力要求更多的还是领导团队,尤其是创始人团队,他们的领导力怎么样。他们是不是能够支持整个组织的韧性,领导力的韧性够不够。另一方面,整个团队对于战略思考的前瞻性以及业务模式创新的方式,是不是有足够的领导能力。
等进入发展期,企业战略依旧很重要,但是发展期的时候组织规模已经非常大了,光靠领导人团队、创始人团队是远远不够的,这个时候就要从过去人的力量,慢慢转到组织的力量。所以这个阶段,比较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体系的组织和机制,能够支撑企业战略的发展。除了组织的机制之外,企业还要有人才梯队,企业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,光靠最顶尖的这一群牛人是不够的,要有一个人才金字塔,保证牛人源源不断地被培养出来。
成熟期战略的方向主要是变革,因为机制已经比较健全了,这里要考虑的是纪律和管控,当企业做到国际化、多元化的时候,企业的授权体系如何进行,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制衡?哪些地方要放权,哪些地方要收权?这个时候,治理管控的重要性就会提升。
成熟期企业人才梯队的厚度已经在那里了,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创新、变革的过程中,新的领袖应该如何产生?这个时候变革的力量、治理管控的力量,以及领袖的产生和锻造的力量,是比较重要的。
穆胜:创意型组织需要强悍的人才供应链。
我认为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一下,组织能力并没有很多特别的方向。组织能力是混合的,它就和迈克尔·波特的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战略一样,企业的组织能力也有两种,一种是标准化的组织能力,比如说连锁开店标准化服务的能力;另外一种是创意型组织,创新、创造的能力。就是不以稳定的输出、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来取胜,而是以企业的创意来取胜。
这个问题更应该分解为,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打造组织能力,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切入点。因为如果是一个主打创意型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,打造创新型组织能力是一以贯之的。所以在初期的时候,企业切入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个方向,应该是先建好组织结构,能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,能把企业里的前中后台连成一串,跟着用户来动,这是第一步。
当企业再继续发展的时候,就可以用激励机制,来让指挥条线上的每个节点都充斥着动力。再往下一步走,企业会发现,当组织结构、激励机制都调顺了之后,企业的每个节点都缺少人才,这个时候企业要打造一条很强悍的人才供应链。
崔世君:因时而变。
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,需要关注的组织能力提升的重点也是不同的。
对于那些通过爆款产品实现业务爆发式增长的企业,除了产品研发、营销等领域的投入外,也需要关注企业内部技术支持、客户服务、安全等方面的组织能力的补足。不然的话,一旦产品出了问题,企业将陷入困境,难以应对。
对于那些过往快速成功而如今趋于稳定发展的企业,则需要关注企业转型能力的积累,例如从重资产到轻资产、从B端到C端、从单一到多元、从区域到国际等,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,保持企业竞争力。
对于那些规模大、市场占有率高,但利润相对较低的企业,则需要明确组织能力的缺失点,从人才、机制及文化入手,以提升组织效能为核心目标,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。
Q3:现在很多企业在谈论扁平化组织、敏捷型组织,在运用这些组织的时候,企业应注意什么?有哪些常见的误区?
高松:敏捷企业,不需要“巨婴”。
我观察到很多做敏捷组织的企业,实际效果并不好,这是因为它过度的去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,而丧失了组织根本的基石。它们是为扁平化而扁平化,为了敏捷而敏捷。事实上扁平化和敏捷只是表象。组织根本的基石,却没有考虑清楚。具体来说沙龙会客户端,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。
一是充分的授权。授权就涉及到组织结构和架构的调整,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赋能团队的建设。赋能团队的本质是,它要具有经营权,这是它与阿米巴之类的组织不太一样地方,它不只是独立核算,还要有经营的自主权。
就像华为的铁三角,客户端有三个人,产品经理、客户经理和交付经理三人绑在一起,目标只有一个: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,创造价值。所以铁三角是一个经营主体,它有决策权,能够充分授权,而且权责利统一。在机制的考核方面相匹配的,就要从KPI转型成自主目标的制定和成果的设定,甚至是利润的分享。
二是关于人的问题。组织要真正运行起来,人是必不可少的。过去一个组织是一个大脑,然后驱动所有的执行;现在变了,有无数的大脑在基层自发地工作,这就需要从领导团队赋能到一线。
三是文化,我们学科层制组织有几百年的历史,整个组织习惯于上级管理下级,习惯于管控和控制。而当组织真正转型起来,对每个人都有要求的。我们要求下沙龙会app下载级不是“巨婴”而是一个“成人”,要承担起责任。比如奈菲就提出,它招的人,全部是要“成人”,其核心是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,即使员工没有下属也要是领导者,要有自驱力把事情做成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从上下的管控思维,变成赋能型的领导力,而这样的赋能型领导力,需要引导共创,提问题,而不是给答案,这是文化和领导思维的关键。
阮芳:回到初心,不要拘泥于形式。
我们在谈扁平和敏捷的时候,可能还要后退一步,想想做敏捷和扁平,最开始的初心和目的是什么?
因为敏捷的实质是以客户为中心,扁平的实质是希望决策的效率比较快,能够更快地反馈用户。所以如果我看到是以客户为中心,是不是扁平或者敏捷,其实问题不大,完全可以做一个结构,依旧可以以客户为中心,只要我决策效率高就可以了。
如果企业做扁平或敏捷,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点。很多企业学到了“形”,但没学到“神”。所谓学到“形”,是指一些做敏捷的团队,在决策时依然要开很多的会,跨部门的协同很困难。这要求企业能够放权,有独立做决策的机制,这是一个基础。
在这个基础之上,还有公司高层的领导力容易被忽视。因为很多企业在向敏捷化转型的时候,它们往往希望在某一个团队领先试点,但是它会忽视,在这个团队之上,领导是不是依旧以科层式的思维?领导还是高高在上,自上而下的指令,而且交付的东西必须是200%的完美。
这样的情况下,敏捷的团队依旧还是玩不转的,沙龙会app官网下载因为敏捷的实质是,在快速响应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迭代,那就意味着第一次交付的工作可能只有60%的完美的程度,但是他通过与客户有不同的触点,慢慢的达到100%的完美,甚至200%的完美。这要求领导层要有敏捷意识,要有以客户为中心,快速迭代容错的心。
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风险管理。过去企业的风险点是嵌在流程里面,但敏捷是另一种不断迭代流程的机制。所以企业如何去控制这些风险点也是一个挑战,企业的支撑体系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供敏捷去发展。所以一般建议企业在学的时候,要学敏捷的“神”,把敏捷真正以客户为中心,从领导力开始,从团队的放权机制开始,做好支撑体系,从而真正的实现组织的敏捷。
穆胜:不要用车库创业的热情,来回避管理。
我就说我所观察到的。我认为有几点是大家要去避免的。第一是情怀化管理,即用车库创业的热情来回避制度的设计。第二个我看到的最大问题是“下跳棋”。企业的科层制都没做好,就想直接转型平台型组织,这个是不对的。
平台型组织之所以能去KPI,是因为它以前有KPI;它之所以能够去流程化,是因为以前有流程化,流程化已经入每个人的骨髓了。在管理基础能支撑的情况下,企业才能做平台化管理。
****
本期嘉宾的分享就到这里,下期我们将继续邀请以上嘉宾,对组织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。敬请留意中国组织能力标杆企业20强评选活动系列专题。